驻守战术的核心在于理解规则与动态调整。驻守部队的攻击顺序遵循后到先行动原则,即最后驻守的队伍会优先迎战敌方进攻。若要调整迎战次序,需解除原有驻守队伍后重新部署。兵种克制关系在驻守中起决定性作用,而非单纯依赖谋略数值,因此需根据敌方兵种特点针对性布防。驻守范围覆盖以目标地块为中心的九宫格区域,但需注意系统仅会触发最晚驻守的队伍进行拦截,其他队伍需通过撤退再驻守的方式刷新战斗优先级。要塞视野机制要求驻守布局需考虑隐蔽性,避免过早暴露战术意图。
前线要塞应作为诱饵吸引火力,中后排要塞则隐藏主力部队,形成梯次防御。要塞群之间建议保持5-10格距离,避免被集中摧毁导致连锁撤军。资源储备是持久驻守的基础,建议四种资源日产量维持8万以上,并建立5座以上分城保障补给。驻守过程中需实时监控伤兵数量,当单队伤兵超过2000时应立即撤退恢复,避免因兵力损耗影响整体防线稳定性。夜间作战或利用关卡地形可大幅提升驻守效率,五级粮地区域的驻守还能获得伤兵恢复加成。
通过分城百人队伪装主力、交替更换驻守兵种等方式迷惑敌方侦查。针对骑兵突袭可预设弓兵埋伏,遭遇步兵推进则用枪兵反制,形成反进攻式驻守。二叠式驻守法能有效应对不同兵种威胁,即同时部署两套针对性队伍,根据敌军行进速度预判调整接战顺序。分割驻守法则适用于多路进攻,按时间差分批拦截以降低单队战损。需注意这些战术需配合精准的敌情侦查,斥候小队应由300人骑兵组成,用于探明敌方虚实。
过度固守会导致资源枯竭,需配合游击战术干扰敌方补给线。在同盟协同中,驻守应侧重保护关键交通节点和资源产地,而非盲目覆盖所有领地。武神巨像、沙盘阵图等城建设施能强化主城区域驻守能力,但需提前规划科技研发路线。驻守本质上是以静制动的战斗形式,其价值不仅在于防御成功,更在于消耗敌方有生力量。最终需通过战报分析不断优化驻守配置,将局部战术纳入整体战略框架。